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杨斯涵
“全年最低”“买100课时赠50课时”“三人成团立减800元”……近日,随着“双11”购物狂欢节启幕,各大电商平台、社交平台上的校外培训促销活动扎堆涌现。
记者注意到,今年“双11”培训消费呈现新特点:不仅传统培训机构推出各类年卡、囤课套餐,无资质“AI学习机”“线上名师课”“社区自习室”等也借势营销,部分违规机构甚至以“教育咨询”“体育外卖”等名义变相收费,消费陷阱暗藏其中。对此,提醒广大家长理性消费,守住教育投资的“钱袋子”。
陷阱升级:这些“优惠套路”专盯家长钱包
“双11”期间,培训机构的营销套路不断翻新,部分违规操作更具隐蔽性。
记者梳理发现,在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等电商平台上,无资质“AI学习机”商家打着“免费体验”旗号,实则嵌入学科类培训内容;部分校外托管机构、社区自习室以“虚假打折”“虚构原价”为噱头,违规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培训,甚至宣称“周末名师冲刺”,而根据“双减”政策,此类培训无论机构是否有证均属违规。
同时,还有不少机构推出“三年囤课卡”“万元VIP套餐”,以“多买多省”诱导家长一次性缴纳超3个月、60课时或5000元(非学科类)的费用,远超政策红线。此外,地推人员上门推销的“团长组团”“转介有礼”,电商平台的“低价引流”“转发领取”等活动,往往与实际培训服务不符。
官方指引:四步守住消费安全线
针对“双11”培训消费乱象,家长可按以下四点规范消费:
认准唯一合规渠道。教育部开发的“校外培训家长端”APP及微信、支付宝小程序,是选课缴费的唯一安全平台。该平台入驻机构均证照齐全,费用直接进入资金监管账户,并自动生成全国统一的《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》,从源头保障资金安全。切忌通过机构私域、第三方电商等非官方渠道缴费。
坚决抵制违规培训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节假日、周末学科培训均属违规,未取得《办学许可证》的机构无论开展何种培训,均为不合格机构。家长需警惕“众筹私教”“上门家教”“研学旅行”等隐形变异培训,远离伪造师资、夸大效果的虚假宣传。
严控预付费用额度。政策明确要求,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超3个月、60课时或5000元(非学科类)的费用,家长切勿被“赠课”“折扣”诱惑突破限额。同时要警惕“阴阳合同”“不平等条款”,签订合同时务必仔细审阅退费规则、服务标准等核心内容。
妥善留存维权证据。缴费后需保存好聊天记录、付款截图、促销宣传页面、合同发票等全套凭证。若发生消费纠纷,可先与机构协商,协商不成可向消费者协会申请调解,或向教育、市场监管部门投诉,也可通过仲裁、诉讼等法律途径维权。
教育专家建议,家长应根据孩子实际需求选择培训服务,优先关注教学质量、师资资质等核心要素,而非单纯追求价格优惠,避免因冲动消费造成经济损失和教育资源浪费。家长若发现违规培训线索,可通过12315热线、教育部门投诉渠道反映,共同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。